但哪一類型或是哪一方面的內容較容易獲得評審青睞,我的經驗是,一定要有獨特性.要有張力,要有好的技術和設計,我之前已經講過 :
1.好看
2.看得懂
3.張力(感人或是打動人心)
4.引起共鳴
5.要有新技術或獨特性(或是技術上和視覺上很吸引人)
從內容來看,純粹只是搞笑的短片,如果技術高超,那頂多會入圍,但得獎是很難,通常得獎片要具有內涵,要有說服力、結構完整、有頭有尾,最好貼近生活。
基本的原則是:
1.結構完整2.邏輯清楚3.技術到位4.講所該講5.普世觀點6.老少咸宜
一部好的短片作品,從第一秒鐘就能緊抓觀眾焦點,沒有冷場,畫面動人、情節簡要,角色演出和腳本設計與美術都能令人感動,這樣才有機會獲獎。
每年全世界多少動畫短片創作產生,你要如何成為萬中選一的傑作?
現在我們就從創作題材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
1.娛樂性:就是用輕鬆趣味的態度,表達個人對某件事或現象的獨特看法。
2.文化性:如台灣飲食文化、農作文化、茶文化、家庭文化、政治宗教文化等故事。
3.時代性:從現實環境中探討人類文明發展下的種種活動和現象的故事。
4.區域性:如台灣原住民故事、宗教活動、習俗傳統等地方色彩鮮明的故事。
以上都是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一個明確界定,可以使作品更具有説服力。
而從創作手法來看又有:
1.寫實:
忠實的呈現所觀察到的現象,有時會看到許多大家不願面對或是不熟悉的人生。
2.諷刺:
用誇大觀點或不同角度與態度對特定現象提出看法,有時會更令人省思,如「螺絲人生」。
3.超現實:
極端細膩的剖析或是科學精準的面對現象,如「精神分裂」這部片子。
4.批判:
當受壓迫者用嚴厲的態度去揭發自以為是的壓迫者時,總是會看到弱者具震撼的審判。
例如以前英國的一部以王子合唱團為主角的「牆」就是批判教育制度。
5.角色優先與故事優先:
用角色的性格和態度帶領故事前進,會需要使用較多畫面在描寫角色對事物的內在反應和態度。或是像安徒生童話那樣,只須要把國王畫得像國王,流浪漢畫得像流浪漢就可以,不需要太多角色內心的著墨,因為故事本身就已經很精采。
皮克斯的短片「下棋的老人」就是角色優先。
6.女性主義或男性觀點:
女性的觀點通常會有較多的包容與期求,總是會宿命的看待世事,而男性則會有較強的宰制和主觀意識,看待世事的角度會較極端。
另外從創作方法來看則有:
1.藝術風格:如蘇聯的「老人與海」,實驗性與藝術境界的極致。
2.寫實風格:大部份的作品都是如實呈現所見的世界。
3.設計風格:加入了許多獨特的設計元素在場景中,使作品能在視覺上取勝。
以上概念都是為了讓一部影片更加成熟和具有價值,在國內外影展中,更具有競爭力。
另外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作品的重點是什麼?例如你的目的是為了得獎?為了找工作?還是只為了能畢業?如果是為了得獎,就要兼顧藝術設計、技術和內涵,如果是為了找工作,就是技術優先考慮,如果只是為了畢業,至少要完整性夠,照著流程步驟跑完全程。
我今年指導的一部短片「三個女人」剛獲得2012經濟部高雄軟體園區主辦的「放視大賞」金獎,就是用女性觀點看事物,雖然不是完美,還有許多修改空間,但因為主題內涵吸引人,製作細心,而最後擊敗強勁對手獲獎。
作者 : 雲林科技大學 數媒系 陳小雅 . 林玉婷
精緻的背景繪製 |
文化類的議題,一般而言,比較能貼近台灣本土形象,獲得評審注意,但文化的定義很廣,不一定要和宗教有關,從我們身邊發生的故事去加以改編,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裡,去探討現實的社會家庭現象,找到我們都感同身受的題材,再注入一個貼近現代人關心的主題,這也是一種文化表達。
這部片子,以三代的親情來表達台灣社會疏離現象的無奈,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每個評審最後一致認同的。
我之前也指導過一次新一代獲得金獎,同樣是以文化題材獲勝,顯然具有文化色彩,是一個想要獲獎的人值得思考的方向,而且萬一出國比賽,也較能發揮我們的特色。因為大部分評審都希望獲獎的作品具有代表性,雖然文化題材佔有一些優勢,但不一定大家都能找到好的故事,而好故事往往也是可遇不可求,因此我建議大家平時多觀察,多記錄,將身邊發生的感人、趣聞...等記錄下來,加以改編發展成短篇故事,最後再加入動畫特性和爆點,那麼勝出機率將大增。
即使大師宮崎駿都說「先有民族性,才有國際性」,台灣的文化還沒有完全被定義,就是這樣才有發展空間,透過創作,可以從理性和感性面去表達自己的文化,然後成為一個台灣文化的註記。
當然,特殊的創意和技術也很重要,像「立體悲劇」和便利貼動畫..等,都是創意和完美的結構勝出,不過這方面往往是萬中出一的佳作,因為這種表現方式,國外作品確實強得多,因此,以自己本土特色,加入放諸四海皆準的主題,加上成熟的設計和技術,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自己國家和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最能注入感情,創作出令人感動的作品。
大多數人把重心放在技術層面,少有人針對劇本做深度的分析,作品所表達的主題膚淺,探討的哲理薄弱,導演的個人見解模糊,因此光有華麗的畫面和技術,而缺乏內涵意義,結尾處理不令人滿意,大部分人的故事或創意都有別人的影子,或是不痛不養,或是硬掰瞎扯,或是故弄玄虛等等問題普遍存在,這都是獲獎與否的關鍵。
當然,站在廠商立場,他可能不會那麼在乎內容,反而喜歡高超的技術,可以為己所用,但以畢業製作的要求來講,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該也很重要,所以要找到好的故事劇本,我建議還是要努力「用腳思考」,也就是多出去走走看看,不要只是待在宿舍看著電腦想故事,那你想出來的肯定和很多其他類似狀況下的人想的雷同,一個好故事,肯定是獨一無二的,而獲獎的作品,應該也是能傳誦下去。
當然,指導老師的功力和資歷也很重要,通常學生人生閱歷欠缺深度和內涵,無力詮釋或是說出具有哲理的故事,因此老師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學識,正足以彌補這方面不足,但如果老師原本只是空有學歷,只比學生多讀幾年書而已,那他可能也無法做好這部分工作,一般而言,學生的創意我都會尊重,但無論如何一定要為這個創意添加骨肉和靈魂,賦予角色一個帶動故事主軸的設計,這部分需要經驗和用心,老師自己也要非常用心去思考和研究,透過每一年的指導,老師自己也獲得成長和經驗,所以學生作品肯定會一年一年進步。
我自己也經常擔任評審,老實說,那種不痛不癢、言不及義、主題空泛的故事,實在引不起興趣,或是說太脫離現實,無法引起共鳴的,我都建議要修改,以免白費力氣,辛苦沒回報了!
現代的年輕學生,內心充滿不確定性,從歷屆作品中可以反應出這一代新人類的生活價值觀,很多人喜歡頹廢和無用論,對廢棄的世界和毀滅的情節充滿幻想,喜歡無中生有,脫離現實去看待內心,因為很多人的心靈是空洞的,他沒有深刻的生活觀,他心中缺乏燃燒的熱情,對這塊土地認識膚淺,經常背負莫名壓力,這是一個大環境問題,但如果大家願意從自己的條件去思考,從環境和文化元素去尋求答案,解決頹廢現象,往往也可以見到優秀作品和具有象徵性的文化形象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