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堂主曾經閱讀過中國傳媒大學的薛燕平教授不少動畫相關精闢論述,因而獲得一些啟發,心想既然薛教授能,我為何不能?於是興起建立我們台灣自己的「動畫聖堂」念頭,一方面作為延續宏廣經驗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希望開啟更多人對台灣動畫的熱情,這是堂主對台灣動畫的一點心意,而在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宏廣曾經創造的那一段歷史,然而遺憾的是,宏廣最後並未獲得最後的成功,這其中原因很多,堂主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了,但是,如果也能讓當事者王董事長,有機會說說自己的看法,也許也可以給大家另一個不同角度的思考。
現在,堂主獲得王董事長的同意,將他在去年和薛燕平教授的通信內容節錄刊登,全文保留第一人稱未加修改,以宏廣經營者的角度,看看王董事長的說法如何?
薛教授:
大作拜讀數遍, 感慨萬千. 動畫與電影工業是上世紀新興產業, 中國30年代啟蒙時, 中國面臨千年巨變, 又遭遇連年戰亂, 整個產業遲延整個世紀.
文化事業發展要有寬鬆的環境, 並在兒童時代就要有啟發性教育, 才能培養創意性人才. 中國幾千年專制下, 科舉選才制度很難產生創意人才.
台灣教育也一樣, 只不過台灣與世界接軌較早, 海外人才回台普遍, 思想相對自由開放. 但缺乏市場與創作經驗.
這些並非一人之力能改變, 只有盡力.
文中提出某些觀點, 本人就教如下:
第一點, 動畫"加工".
" 加工"是近幾十年亞洲替西方代工生產而形成通俗用語, 適用一般製造業, 對創意製作並不適合. 試想, 兔子羅傑這部Richard William指導的經典動畫, 部分原動畫包給位於好萊塢的Bear Animation Studio, Bear Animation Studio是替Disney加工嗎? 我想在好萊塢的同業不會用這種眼光看待. 同時Disney經典片青蛙公主多數原動畫在多倫多與佛羅里達完成, 是否這兩家同業會被認為替Disney加工? 同時國內電影製作, 將後期製作包給後製相關公司, 是否就是後製公司替此部電影加工呢? 事實上這是一種產業分工, 所以我們與客戶合約是Service Agreement並非加工合約。
第二點, 加工片做多了就喪失創意.
此點我不認同, 在美國很多導演多是原畫出身, 像Eric Goldberg在Raggedy Ann and Andy電影的製作時就坐在我旁邊, 同為動畫師 . 另外Rugrat長片導演Norton Virgien 在我服務於HB公司時也與我坐同室, PIXAR創辦人John Lasseter在烤麵包機長片"Brave Little Toaster"工作時也是原畫師. 當然好萊塢並不是每一個原畫師都可當導演, 這也要看機遇與才華, 因為在美國好萊塢整個工業配套機制完備條件下, 才有這種機會.
台灣與大陸動畫的編劇, 造型設計, 視覺開發等專業人才都缺乏, 孤掌難鳴, 如何產出世界級作品?
試想, 提琴手, 鼓手都沒有, 如何建立知名樂團? 如何培養出一流指揮?
好萊塢動畫工業已有百年歷史, 人才濟濟, 相關配套完整, 原畫師經過各階段歷練, 遇到機會才能發揮.
萬老的鐵扇公主拍完後, 後繼無力, 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團隊, 煙消雲散.
實踐即真理, 沒有經過千錘百鍊, 如何產出創意與創意人才.
動畫產業建立在龐大的團隊與分工機制, 在中國一無所有的環境下, 除了政府如上海美影, 有哪位私人有這個能力? 但美影廠也無法與市場接軌, 建立整體工業.
沒有市場無法支撐產業, 培養人才.
沒有人才無法打開市場. 我們一直陷入這種無解的宿命.
建立宏廣就是要打破這種宿命, 三十多年努力只欠東風. 試想, 如有資金, 以宏廣為基礎, 聚集世界一流創意人才, 透過好萊塢市場機制 為什麼不能推出一流作品? 為什麼不能建立世界品牌? 如今天下一家, 進入世界村環境下, 為什麼不胸懷寰宇?
2003台灣政府提出兩兆雙星經濟發展目標, 挑戰2008. 雙星為數位內容與生物科技, 數位內容提出雙旗艦計畫, 旗艦之一為民進黨支持者太極影音後製作公司, 另一旗艦就是宏廣. 在政府經建單位承諾下, 宏廣才大膽轉型, 但不幸落入政治陷阱.
第三點, 宏廣加工阻礙了台灣創意發展.
這些論述本是村婦無知之論, 不值得辯解. 自由市場下, 無人可阻止任何人發展, 何況宏廣. 自己不行, 又不了解產業本質與客觀環境. 試想, 宏廣不存在, 他們就能變成Pixar與宮崎駿嗎? 果真如此, 我必須切腹以對國人.
中國再不脫離義和團與紅衛兵等阿Q行為, 坦白說, 就沒救了.
抱歉, 今日所論是本人幾十年奮鬥目標與心路歷程.
盛暑之下, 多方打擾, 實在不敬.
弟 王中元敬上
2012年 6月 29日
以上為王董事長和薛教授通信內容,堂主不加以評論,但是否足以解開台灣動畫,甚或宏廣經營受挫的成因?就看大家自己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