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談大學動畫教育

動畫教育的發展已經超過百年,歐美因為動畫產業的興起,以及高階動畫人才的渴求,因此紛紛成立大學或專科的動畫教育機構,很多設計學校也加入動畫課程,其師資來源,大部分都來自動畫公司的動畫師,或是以專案形式聘請動畫師指導專題製作,過程中自然也就融入了業界一直以來所傳承的「師徒制」,所謂師徒制,並非真正向某人拜師,而是和導演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就像師父和徒弟關係,師父隨機教導,沒有刻意安排,因案子而進行指導,徒弟每次的學習可能是片段的,但是卻是針對實際的案子而非模擬,除了工作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靠徒弟自學,透過自己的弱點和需要進行補強,因此這種「師徒制」少有理論,只有觀念和溝通討論,以及技術上不斷的提升,以應付業務和自己晉級的需要。
台灣的動畫教育有沒有可能採用歐美方式來教育下一代?我們首先要了解台灣動畫教育的問題,才能檢討如何改進:
1. 台灣動畫教育師資大多不是來自專業背景,無法理解師徒制和業界作業流程,因此只有提供軟體教學,欠缺專業課程的教育,學生必須自學動畫技術,這一點和師徒制的徒弟特質很像,但師徒制可以透過和師父的互動而驗證自己的技術能力,可是台灣非專業背景師資無法提供這方面驗證,因為老師自己專業不足。

2.學校有動畫科系或課程,但因為欠缺師資,學生能力又不足,只好以微電影專題拍攝了事。

3.專業人士欠缺高學歷背景,無法受聘成為動畫師資,而專案師資通常大家興趣缺缺。

4.有專業師資,招不到高素質的學生,英雄無用武之地。

5.動畫師成為教授,非常好,但他不會應付大班教學,以動畫公司培訓「練習生」方式教學,學生創意不知如何發揮,只會畫「走路」「跑步」...,老師沒有調整自己的內涵,無法教導大學生進行內涵思考和創作,或是故步自封,沒有跟上時代潮流,學生覺得畫動畫很無聊!
6.轉型動畫科系的學校,必須安排舊有原先科系非動畫專業師資課程,因此學生必須修很多不相關學分,反而壓縮動畫專業的學習空間。
7.好學校自然容易招到優秀學生,這類學生自主性高,學長姊互相傳授,有點像師徒制了,即使沒有專業老師也無妨。但缺點是沒有專業動畫制度和流程導入教學,學生將來在社會要融入專業動畫團隊較需要時間適應。
以上問題有不同層次的背景,但要上軌道卻必須要先建立一套大家可以依循的範本,才能培養出適應產業需求又能具前瞻性,可以提升產業原創能力的人才。

也就是說,我們的動畫教育應該要培養出下列目標的人才 :
1.可以協助產業業務需求,融入產業制度和專業流程的人才。
2.可以在產業資源允許時,站出來為產業原創產品做出貢獻的人才。

以上兩點其實很難兼顧,要建立師資系統和教學系統,也要顧慮到學校屬性和學生來源素質,國外學校也是要看師資的想法建立自己的教學系統,有些學校強調傳統教育,有些強調產業需求,也有強調藝術性和觀念,但學校教育是否應該以最大公約數來教育學生?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可以教育出「能做工」也能「領導創作」或是「原創人才」嗎?還是至少要能偏向其中之一種人才,因為每個學校科系都要有教育目標的規劃,而為了落實這項目標,就需要有配合的課程和師資,但我相信很少有學校能落實這些目標,也很難扭轉現況,所以動畫教育在台灣只得各憑本事,學生要自立自強了。

而回到師徒制教學法
我的經驗是,教室的投影機裡老師只能教20%的專業技術,其他30%要靠自己的堅持,其餘的
50%是在給老師check當中學習的,如果大家以為投影機裡學的就是全部,那就虧大了,因為
真正的技術是在學生給老師檢查和修改當中學習到的。
所以動畫學習要透過過程中的檢查」,老師以自己的經驗和專業能力,然後針對個案去進行指導,這就是動畫的傳承教法,也就是「注重過程當中和師傅互動的學習法」,不全然是在投影幕裡,或是白板上的教學,因此不能用一般思維來學習動畫!
如果都不給老師check,就無法學習到動畫真正深入的技術!

因此
創作一部符合專業製作流程的好作品,應該比創作一部獲獎的作品更重要,不是嗎?